公告
聊城開發區信息港(http://www.angimorganauthor.com/)服務大家,歡迎分享傳播!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!將為您信息免費推廣,現在免費注冊會員,即可免費發布各類信息。
關閉
免費發布信息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聊城開發區新聞資訊 » 百科人文 » 正文

聊城歷史名人傅斯年

發布時間:2017-01-21 17:07:20
核心提示:  傅斯年(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),初字夢簪,字孟真,山東聊城人。著名歷史學家,古典文學研究專家,教育家,學術領導
   傅斯年(1896年3月26日—1950年12月20日),初字夢簪,字孟真,山東聊城人。著名歷史學家,古典文學研究專家,教育家,學術領導人。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。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、國立臺灣大學校長。他所提出的“上窮碧落下黃泉,動手動腳找東西”的原則影響深遠。1993年聊城市政府決定成立“傅斯年陳列館”,開發區信息港Lckfq.cn 小編獲悉 1994年程思遠副委員長專門為傅斯年陳列館寄來了題詞:“傅公高風亮節,足為后世楷模”。季羨林先生為傅斯年陳列館題寫了匾額。
  
  人物生平
  
  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(1896年3月26日)生于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,初字夢簪。祖籍江西永豐,先祖傅以漸,是清代順治年間的首任狀元。
  
  1909年,就讀于天津府立中學堂,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,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文科,本科國文門,曾著《文學革新申義》響應胡適的《文學改良芻議》,提倡白話文。
  
  1918年夏,受到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,與羅家倫、毛準等組織新潮社,創辦《新潮》月刊,提倡新文化,影響頗廣,從而成為北大學生會領袖之一。
  
  1919年,“五四”運動期間,傅斯年擔任游行總指揮,后因受胡適思想影響,反對“過急”運動;不久退出學運,回到書齋。
  
  1919年夏,傅斯年大學畢業后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,負笈歐洲,先入英國愛丁堡大學,后轉入倫敦大學研究院,研究學習實驗心理學、生理學、數學、物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、勃朗克的量子論等。
  
  1923年,入柏林大學哲學院,學習比較語言學等。
  
  1926年冬,應中山大學之聘回國,1927年任該校教授,文學院長,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。同年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,任所長。此后數年,他一直工作在學界,掌管過西南聯大、北京大學以及臺灣大學的校政,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學生,可謂桃李滿天下。[3] 
  
  “四·一二”政變發生后,傅斯年寫信給李石曾,表示贊同清黨。
  
  1928年,受蔡元培先生之聘,籌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。同年底歷史語言所成立,任專職研究員兼所長,創辦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任主編。
  
  1929年春,歷史語言研究所從廣州遷往北平,兼任北京大學教授,講授“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”及“中國古代文學史”。其間先后兼任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,中央博物院籌備主任,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中央研究院總干事,政治協商會議委員,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等職。
  
  1932年,他參加胡適主持的獨立評論社,在《獨立評論》周刊上發表的政論文章,擁蔣反共,但贊成抗日,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路線有所批評。
  
  九一八事變后,傅斯年于1932年10月出版了《東北史綱》一書,針對日本學者“滿蒙在歷史上非中國領土”的反動言論,從歷史角度詳細地論證了東北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史實,字里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民族主義價值觀。此書后由李濟翻譯成英文,送交國際聯盟!稏|北史綱》一書為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明確指出東北三省“為中國之一部,此為中國及各國公認之事實”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  
  1937年,赴重慶,連續四次當選國民參政會參政員。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。
  
  1939年5月,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。
  
  抗日戰爭爆發后,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兼任西南聯大教授,主張抗戰,抨擊貪官污吏?箲饎倮,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。
  
  1948年,當選南京國民政府立法委員。同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
  
  1949年1月,傅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臺北,并兼臺灣大學校長。在政治上,傅斯年要求嚴懲貪官污吏,整制政風,反對“中國走布爾什維克道路”;在學術上,信奉考證學派傳統,主張純客觀科學研究,注重史料的發現與考訂,發表過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論文,并多次去安陽指導殷墟發掘。他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期間,延攬一流人才,作出不少成績。
  
  晚年傅斯年身體肥胖,患有高血壓,醫生囑咐他少吃鹽或不吃鹽,并戒肉類葷腥。又查出患有膽結石。
  
  1950年12月20日上午,傅斯年在臺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質詢時過度激動,“突患腦溢血逝世于議場”,享年55歲。
  
  傅斯年逝世后,葬于臺灣大學校園,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“傅鐘”;其中,“傅鐘”啟用后成為臺灣大學的象征,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,因傅斯年曾說過:“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,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。”
  
  著作列表
  
  其著作編為《傅孟真先生集》。
  
  主要著作有:《東北史綱》(第一卷)、《性命古訓辨證》、《民族與古代中國》(稿本)《古代文學史》(稿本);發表論文百余篇,主要有:《夷夏東西說》、《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》、《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于世界之想象》等。有《傅孟真先生集》六冊。
  
  ——《青年的兩件事業》,《晨報》,(7月3日,5日,1920年)
  
  ——《周東封與殷遺民》,《傅斯年全集》(以下簡稱《全集》),3:894—903頁。
  
  ——《中西史學觀點之變遷》,《傅斯年檔案》,II:945。
  
  ——《中國近三百年對外來文化之反應》,《傅斯年檔案》,I:708。
  
  ——《發刊詞》,《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》,1,(1927年),3。
  
  ——《傅孟真先生集》,臺北,1952年,5卷本。
  
  ——《傅斯年全集》,臺北,1980年。
  
  ——《傅斯年選集》,臺北,1967年,10卷本。
  
  ——《傅斯年學術論文集》,香港,1969年。
  
  ——《先秦文籍的演化》,“傅斯年檔案”,I-433。
  
  ——《性命古訓辨證》,《全集》,第二冊,492--736頁。
  
  ——《夷夏東西說》,《全集》,第三冊,823-893頁。
  
  ——《留英紀行》,《晨報》,(1920年8月6日、7日)。
  
  ——《論哲學門隸屬文科之流弊》,《北京大學日刊》,(1918年8月10日)。
  
  ——《論豪門資本之必須鏟除》,《觀察》,2:1(1947年),6-9頁。
  
  ——(孟真)《美感與人生》,《晨報》,(1920年7月7日、8日、9日、10日。)
  
  ——《歐游途中隨感錄》,與史語所的行政文件混在一起,沒有序號。
  
  ——《社會革命:俄國式的革命》,《新潮》,1:1(1919年),128—129頁。
  
  ——《時代的曙光與危機》,王泛森與杜正勝合編:《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》,臺北,1995年,34頁。
  
  ——《宋子文的失敗》,《世紀評論》,1:8,(1947年),5-7頁。
  
  ——《大東小東說》,《全集》,第三冊745-758頁。
  
  ——《談兩件努力周報上的物事》,《古史辨》,北京和上海,1926-1941年,7卷本,第二卷288-301頁。
  
  ——《東北史綱》,北京,1932年,此書由李濟改寫為英文。
  
  ——《歷史上的東北:一個大綱》,北京,1932年。
  
  ——(孟真)《要留學英國的人最要先知道的事》,《晨報》,(1920年8月12日、13日、14日、15日)
  
  ——《禹貢九州釋名》,“傅檔”,II-637。
  
  傅斯年,李濟,董作賓,梁思永,吳金鼎,郭寶鈞,劉嶼霞,《城子崖》,南京,1934年。
  
  《傅斯年先生二、三事》,《傅故校長哀挽錄》,臺北,1951年,6—7頁。
  
  “傅斯年檔案”,臺北,中央研究院,歷史語言研究所。
 
 
[ 新聞資訊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違規舉報 ]  [ 關閉窗口 ]

 
同類圖片新聞
 
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 
聊城歷史名人傅斯年版權與免責聲明
聊城開發區推薦圖文
最新分類信息
 
H精品导航